王朝辉和他资助的“川渝娃”
55岁的王朝辉有时会想,如果不是两年前的工作原因,自己可能也无法想象和明明、亮亮(均为化名)两兄弟的特殊缘分。他心里知道,自己做了一件无比正确的事。
王朝辉是天然气分公司武胜油气处理厂轻烃装置操作工,他戴一副细边眼镜,言谈风趣、神色从容,书卷气里裹着一团“火”,那是一腔未经雕琢、滚烫的赤诚。两年前,他挥手作别家乡,带着天然气人特有的忠诚与担当,跨越三千公里,踏上了川渝这片热土。他在这里扎根、奔走、付出,也用两年时间,写下了一段超越血缘的大爱篇章。
石朝门村,离武胜油气处理厂不算远,却像被飞速前行的时代悄悄落下。这里位置偏远,道路崎岖,经济滞后。为了生活,村中青年大多外出打工,只留下老人、妇女和孩童守望故土。最让人心疼的是,这里被严重透支的教育资源——孩子们的读书梦,脆弱得就像风中残烛,明明灭灭。
王朝辉的助学故事,就从两年前一个普通的清晨开始了。刚下夜班的他正在宿舍外踱步醒神,不经意抬眼,看见不远处两个男孩,正吃力地拉着一辆堆满红薯的板车,踉踉跄跄地走着。
他心里“咯噔”一下:“这个时间,孩子们不是该在学校上课吗?”当两个孩子喘着粗气走近,王朝辉清晰地看到,那两双本应清澈无忧的眼睛里,盛满了窘迫、疲惫,还有与年龄不相称的沉重。只那“一眼”,两个孩子就“跌”进了王朝辉的心里,一瞬间,仿佛有什么东西重重撞向了他的胸口。恍惚间,他脑海中浮现出远在东北的老家,他最亲的小孙子此刻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,跟着老师读课文的画面……
出于关心,王朝辉辗转向村里多人打听,才知道这两个男孩一个14岁、一个15岁,都是“苦孩子”。
他们过早地失去了母亲,父亲为了照顾他们不能外出打工,只能靠七亩薄田和偶尔打零工,勉强撑起一个家。读书,成了两个孩子的奢望。
知道真相的那一刻,王朝辉没有犹豫。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破土而出:我要帮他们,必须帮!
也就是从那天起,他毅然承担起了两个孩子所有的学杂费、生活费,并坚持把他们送回了本该属于他们的课堂。他还鼓励孩子:“好好读书,走出山沟,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
生活上,他细心如父。担心两个孩子在家吃不上一口热饭,他就成箱地往家里送牛奶、饼干和火腿肠;一有空,便系上围裙亲自下厨,给他们做一顿满是家乡味的东北菜。热气腾腾的饭菜,暖的何止是胃,更是两颗被孤独浸透的童心。理发、洗澡、添新衣……这些日常琐碎,他都默默打点周全。好久都没有过笑声的小屋,不仅飘着饭菜的香气,还涌动着一股股暖意。
学习上,他耐心如师。他陪在他们身边,一遍遍讲解难题,用最生动的方式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。他教他们大胆发问,勇敢思考。渐渐地,孩子们的成绩上去了,眼睛里熄灭了的光,重新亮了起来,而且越发明亮。王朝辉,成了他们心底最稳当的靠山。
石朝门村到学校的路,又远又难走。为了不让上学路耗尽孩子们的力气,王朝辉给他们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。当两个孩子看到这份礼物时,眼睛瞪得圆圆的,兴奋地围着它又摸又跳,小脸上是藏不住的惊喜。他们暗暗发誓,一定要努力学习,将来好好报答“王叔叔”。
爱,是一束藏不住的光。王朝辉默默助学的事,很快就在武胜油气处理厂传开了。厂长杨文军得知后,深受感动,他在会议上动情地说:“从王朝辉身上,我们看到了石油人刻在骨子里的责任和担当。”他立即号召全厂员工向王朝辉学习,发起了一场温暖的“爱心助学接力”。
越来越多的同事受到感召,加入到这场传递温暖的行动。王朝辉的助学之路,从一个人的独行,变成了一群人的同行,步伐也越发坚定、沉稳。
如今,那对兄弟正沐浴着爱,小树苗般健康地抽枝生长。他们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,性格也变得开朗了,爱笑了。
每当说起两个孩子,王朝辉的眼角眉梢都是掩不住的欣慰。他说:“助学这条路,我会一直走下去,希望和我的生命一样长。” 王朝辉说着最朴实的话,做着最爷们的事。他用一双干活的粗糙大手,托住了两个孩子下坠的人生。
彭菲 文/记者 陈经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