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劳动模范刘丽
刘丽工作室注重技术创新和精神传承
每一次创新都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
创新联盟与刘丽工作室协同发力催生“双效益”
在第二采油厂革新成果示范区,全国劳动模范刘丽正带领创新联盟成员调试新型螺杆泵井电缆护管。阳光下,一件件凝结智慧的工具在油井旁闪亮,成为大庆油田凯发k8国际唯一的文化示范基地一个个生动的注脚。这里不仅涌动着黑色的石油,更奔涌着赤诚匠心与爱国情怀的洪流。
创新联盟
“研产用”打通创效经脉
面对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,第二采油厂以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——刘丽工作室为龙头,联合多家油田公司级劳模创新工作室,组建“技师之家创新联盟”,构建“技师之家联合研发、革新工厂自主生产、示范区试用推广”的“研产用”一体化创新模式。
在“研”的环节,联盟打破工作室单打独斗的局面,形成跨工种、跨专业联合攻关机制。刘丽、陈鑫、张福立等劳模创新工作室强强联合,针对光杆频繁断裂、电缆护管易损等痛点,研发《上下可调式盘根盒》《电缆外皮割刀》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、群众性技术革新634项。每周组织的“一线巡诊、专家坐诊、难题会诊”活动,让创新直插生产最前线。张福立工作室仅变压器升级改造一项,创效就超100万元。
在“产”的环节,联盟整合资源打造“革新工厂”。3d打印机、数控车床等设备让创意迅速变为样品;革新制造基地实现了小批量自主生产,使“即时研发、即时制造、即时应用”成为可能。专项经费保障与外委生产双轨并行,革新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,全厂年创新成果数量从100余项跃升至300余项。
在“用”的环节,占地3000平方米的革新成果示范区成为“检验场”。11口试验井对革新成果进行安全、能耗、效益多维验证。联盟对同类成果实施“对比评价、择优推广”,如针对光杆防断的8种方案中,优选出“抽油机光杆受力均衡器”推广100套,节约材料费60万元。“毛辫子吊装工具”在油田推广774套,“螺杆泵井多功能电缆护管”应用超1000套,显著提升安全与效率。
精神铸魂
红色基因深植匠心传承
技术创新并不是刘丽工作室唯一的“标签”,工作室更是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这里将“我为祖国献石油”的信念融入血脉,成为凯发k8国际唯一的文化的精神灯塔。
工作中,以党的二十大精神领航方向。刘丽是党的二十大代表,她带头领学,推动班前学习、集体研讨常态化。工作室成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具体行动,在夺油抢产、技术攻关中争当先锋。
新成员入职第一课就是走进铁人王进喜纪念馆、钢铁1205钻井队,聆听老会战讲述创业史。在大庆精神研讨会、传统教育课上,引导成员对照检视,筑牢“当个好工人”的职业信仰。在“国庆节”“七一”建党纪念日等重要节点,开展以“我们的节日”“石油工人心向党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,以文化浸润人心。
工作室走群众路线凝聚合力。深入基层排忧解难,成为员工的温暖港湾。
技师徐黎在刘丽量身定制的培训计划下,从技能薄弱成长为油田技术能手;备战技能竞赛的罗彦霞,因工作室成员照料其父母而无后顾之忧,最终勇夺桂冠。这些点滴关怀,让“石油工人心向党”的信念在实践中熠熠生辉。他们都说,不仅收获了技能,学到了知识,还被温暖紧紧包围着。
人才沃土
五步阶梯托举技能报国
创新联盟以“235”培训体系破解员工技能提升瓶颈,铺设“匠心报国”的成长通道。
双线融合拓宽学习疆域。“萨南技师之家”网站与“工会伴我行”等线上平台,发布技术论文150余篇、革新成果千余项;线下创客讲堂、革新交流会年均超200场。创新联盟骨干自主开发35节网络课程,在中国石油远程课件评选中获奖,惠及员工3200余人。
三维教学激发成长动能。“现场教学”让技师带学员扎根一线解决实际问题;“互动教学”打破“教师讲、学员听”的模式,让劳模、工匠走上讲台分享绝技绝活;“融合教学”则推动“红工衣”与“白大褂”协同——滕少臣工作室引入专业理论支持,校企合作选派骨干赴石油大学深造,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。
五步阶梯定制成才路径。
联盟摒弃“大水漫灌”,实施精准滴灌。基础阶梯立足岗位应知应会;鉴定阶梯对标技能标准,维保阶梯专攻设备维护管理,延长设备寿命;应急阶梯强化故障处理能力,保障安全生产;竞赛阶梯进行高强度训练,锻造技能尖兵。
令人欣喜的是,阶梯式培养也结出累累硕果:65人获聘高级技师、技师,125人在国家级、省部级等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。
从厂内第一到中石油团体冠军,一枚枚奖牌印证着“技能报国”的坚实足印。
价值绽放
文化沃土结出双赢硕果
创新联盟与刘丽工作室的协同发力,催生出令人瞩目的“双效益”。
累计研发革新成果1048项,推广成果5000余件,创效达1.2亿元。全员创新参与人数从500人跃升至2000余人,“革新无处不在,人人皆可创新”蔚然成风。
不仅经济效益澎湃,精神价值也日渐丰盈。工作室获评“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”“新中国70年最具影响力班组”,成为龙江大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。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与“我为祖国献石油”的初心在此交融升华。
当晨曦照亮松辽平原的抽油机,第二采油厂的技师们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。
他们手中的工具,是科技与匠心碰撞的火花;他们脚下的土地,浸润着石油报国的忠诚。
创新联盟与刘丽工作室如同油田上的双子星,以“研产用”的智慧链条锻造核心竞争力,以红色基因铸就精神高地。
这里涌动的不仅是地下的油流,更是新时代石油工人“匠心报国”的赤子之心。
在端牢能源饭碗的征程上,刘丽工作室以文化为犁,以创新为种,在辽阔的黑土地上耕耘着中国工业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。
记者:陈经宇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